“年味”淡了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春节的到来,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已经展开。最具中国特色“春运”已经开始,那怕在天涯海角,如果有可能,还是想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工作一年啦,回去与亲人团聚,喜庆一年的丰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习俗在发生变化,但人情还在,风俗还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免不了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到舅公家拜年,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是年初三,乡亲们把八仙桌抬出来,放在场院上,穿红带绿,跳起了狮子,旁边是吹拉弹唱,热闹极了,那时还在文革,好在没人出来批判封资修,但我感觉到了一种民间的仪式,春节本来就应当如此,慎终追远,但那时大家都很穷,也就穷开心吧。
“年味”淡了,过去小孩喜欢的过年,那时,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有小鞭炮、还有炮子玩具枪,当然也吃得好一些,到别人家吃饭,大人关照你:有的菜不能动:比如:整条的鱼、大肉圆等,因为这是摆的菜,人都要面子,那时穷啊,这种菜要摆到正月半的。
现在,我觉得过于烦琐的礼节,消亡就消亡吧,现在电视上播的各地的庆祝仪式,我总觉得是膺品,起初肯定不是这样。
自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每年都有“春晚”,这几乎是一种新习俗,看春晚,吃年夜饭,而且,从大年初一,到年初六,都是亲戚们互相请客,大家都是一年比一年好,拉拉家常,是最好的时刻。
也有些年轻人,有些新想法,我大阿舅的女儿、女婿,这几年都是大年初一前拜完年,年初一,大阿舅家请客,完了,年初二,他女儿、女婿、外孙女一家三口,出去旅游,已经去过不少地方,甚至国外。
我儿子听说后,明年也准备年初二出去旅游。所以,我觉得所谓的春节仪式感,真不重要,你怎么生活得好就怎么生活。现在手机,给人带来具大的便利,你要压岁钱,手机可发;给你拜年,手机可拜;要看人,可以视频;春节是个传统节日,也很科学,年底,亲朋好友聚聚,总结过去,展望明天,是一好节点,所以只要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