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26日,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覃在瑞金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他去世的时候,还没见过他刚刚3个月的儿子毛岸成。
他的妻子贺怡知道这个噩耗之后痛不欲生,她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悲伤感慨,敌人四处搜捕他们母子二人,贺怡带着小婴儿四处转移,儿子的一声啼哭就有可能给母子俩带来杀身之祸。
为了保护孩子,贺怡不得不将毛岸成送到了永新县花汀村的贺调元家中。
贺调元夫妇是贺怡的干爹干妈,是当地比较有声望的开明地主,家境宽裕。相比于和母亲出生入死,把孩子交给他们是最好的选择了。
图|毛泽覃
为了不给贺调元家中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毛岸成改名为贺麓成。"麓"是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暗指毛家的家乡。"成",是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
贺麓成一直到14岁,都不知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只隐隐约约记得爷爷贺调元常常会收到信件和食物,这些信件从全国各地寄过来,问候家中的情况。
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信都是贺怡托人寄回来的。
将儿子交给了放心的人家,贺怡一心扑在革命之上,她心中满是悲痛和仇恨,居无定所,出生入死做着地下工作。
1940年6月,贺怡在韶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捕之时,因为不愿落入敌人的魔掌,她直接将一枚金戒指吞下去,一心求死。
而这枚金戒指并没有带去她的生命,她在狱中遭遇酷刑,备受痛苦,导致胃部下垂。
贺怡将贺麓成送走,其实已经做好了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孩子的准备。而只要活着一天,她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牺牲的丈夫,不在想念着自己和毛泽覃的骨肉。
1948年,花汀村来了一名奇怪的"皮货商",他来到了贺调元家中,对贺调元说他是贺怡的战友,想要将贺麓成接回到母亲身边去。
贺调元这么多年照顾贺麓成,真是慎之又慎。他生怕"皮货商"是敌人派来的,不愿让他将贺麓成带走,也不愿全家转道香港前往延安。只是同意这名地下交通员和他一同前往县中,去见了正在念中学的贺麓成。
地下交通员回去之后,告诉贺怡孩子过得不错,贺怡很高兴。
1949年8月,贺怡被组织派遣到江西工作,担任中央吉安地委是组织部长。
安顿好工作之后,她马上去了花汀村,和已经阔别14年的儿子相见。
贺麓成奇怪地看着面前的陌生妇女,她从一辆吉普车上下来,穿着着当时最时髦的列宁装,看见贺麓成就惊喜地叫出他的名字:"麓成……麓成……"
贺调元看着惊呆了的贺麓成,忙对他说:"麓成,她是你的亲生妈妈呀!你快喊妈妈!"
这天,村里开大会,贺怡牵着贺麓成的手走上了会场。众人这才知道,贺家的孩子原来是革命烈士的儿子。
图|贺子珍和贺怡
贺怡领着儿子对贺调元夫妇深深鞠躬,说不尽的谢意都在贺怡滚滚热泪之中。
在人人惧怕的危险岁月,贺调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将贺麓成养大,他们尽心教育,贺麓成不仅学业优异,而且是个懂事明理的孩子。
贺麓成回到了母亲身边,贺怡度过了这十几年来最幸福的3个月。
每天晚上,看着儿子入睡时安宁的模样,她就会想起姐姐贺子珍和毛泽东的孩子"小毛毛"。
1929年,贺子珍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一个女儿,那时候正是红军二打龙岩的关键时刻,贺子珍和毛泽东不得不将女儿交给一户老乡家中。1932年4月,当毛泽民按照贺子珍的描述找到那户人家之时,才打听到孩子已经夭折了。
1932年11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毛泽东为他起名为"毛岸红"。
贺子珍生下毛岸红之后得了疟疾,医生怕影响孩子的健康,不让贺子珍喂奶,毛泽东托人给孩子找了个奶妈。
图|毛泽东和贺子珍
奶妈是个江西人,喜欢叫小孩子"毛毛",毛泽东和贺怡也就跟着喊毛岸红"小毛毛"。
毛毛是贺子珍失去第一个孩子的慰藉,她很疼爱儿子。毛毛长得很端正,眼睛很大,和爸爸很像。
毛泽东每次来医院,都会抱着小毛毛又亲又摸。孩子睡着了,他就把孩子放在贺子珍身边,他则站在母子旁安静地看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时候,小毛毛两岁多。贺怡记得,他每到了傍晚就站在门口,倚在门上等爸爸回来。有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毛泽东还在忙工作,他还会学妈妈的样子,说:"我不饿,我要等爸爸回来一道吃。"
长征打断了小家的安宁,毛泽东夫妇商定将小毛毛留下来交给坚持游击活动的毛泽覃和贺怡照顾。贺子珍万般不舍,唯一能做的,只有从邻居那里要来一些棉花,将自己的灰布军装剪开来,连夜给儿子缝制了最后一件小棉袄。
瑞金被敌人攻陷之后,毛泽覃为了保护毛毛,将他转移到瑞金一名警卫员的家中。毛泽覃牺牲之后,毛毛就下落不明。
毛泽东和贺子珍将孩子交给贺怡和毛泽覃照顾,孩子丢了也成了贺怡的心病,她很愧疚,想必毛泽覃牺牲之时,也很牵挂毛毛。
现在她的孩子找到了,她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毛毛,希望贺子珍也能像她一样母子团聚。
1949年11月初,贺怡向中央吉安地委请了假,前往赣南寻找毛毛。
她和贺麓成团聚不久,舍不得和儿子分开,就将儿子一起带上了。
谁知在11月21日这天,一场突来的车祸,让这对好不容易团聚的母子生离死别。
贺麓成当时被压晕在车下,等他第二天醒来,贺怡静静地躺在他的身边。
然而无论贺麓成怎么呼唤,这位倔强的母亲,再也没有醒来。
贺怡念了儿子14年,没想到一生和儿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
图|贺怡
从前,贺麓成不知母亲是谁,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他像很多孩子一样,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而命运给了他莫大的惊喜,又给了他最残酷的打击。
他回到了爷爷贺调元的家中,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陌生。他的腿受了重伤,心中的伤还需要时间去慢慢止痛。
解放后,陈毅安排贺子珍在中央虹口区委担任组织部长。待她安顿下来,就想要把贺麓成接到身边。
1950年初,贺调元夫妇将贺麓成送到了上海,贺子珍早早就在火车站等候着。
这是贺麓成第一次见到姨妈,她站在寒风之中,因为时间久了脸冻得通红。
但在看到贺麓成的那一刻,她激动得招着手。
贺子珍听贺调元夫妇说,车祸之后,贺麓成的腿一直在疼。贺子珍二话不说,第二天就将贺麓成带到了好几家医院看腿。
医生通过X光,看到贺麓成的腿已经断了三截。医生要求立刻给他开刀接骨头。
手术之后,贺麓成从腿部到腰部都打上了石膏,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姨妈贺子珍每天都在医院之中陪他,喂他吃饭,甚至端屎端尿,护理了他一个多月。
贺子珍和贺怡一样,都是乐观而坚强的人。
小毛毛丢了,贺怡记了十几年,一声不吭去帮姐姐找孩子。贺怡走了,贺子珍见到贺麓成没有痛哭,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着贺麓成。
短短一个月,贺麓成和姨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贺麓成的腿伤渐渐康复,贺子珍也将这些年贺麓成缺失的母爱一点点补回来。
那一阵子,很多孩子都来找贺子珍,他们都说自己是贺怡的孩子贺春生、贺海峰。贺子珍太过悲痛,来者不拒,将这些孩子全都收留在家里,小院子里一下子就多了十几个孩子。
图|贺子珍在上海的第一处居所:溧阳路1267号公寓
贺敏学回来之后,看到一群叫舅舅的小孩,他理解贺子珍的悲痛,但这么多孩子实在照顾不了。
几天后除了贺麓成兄妹,其他的孩子贺敏学都联系上父母,将他们送回了江西老家。
等到贺麓成不用依赖拐杖,自己能走了,贺子珍认真而严肃得对贺麓成说:"第一,不要背父辈的牌子,要像普通人家的给孩子一样,在别人面前,不要讲自己是什么人的孩子;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句话,贺麓成记了一辈子,也用一辈子去践行。
贺麓成少年时在永新念书,在永新县中学一直是第一名,连连跳级,在学习上,他向来是有自信的。
贺子珍安排他前往上海西南郊的上海中学念书。老师问他念几年级,他想了想,说念"高二"。
而贺麓成低估了上海中学的水准。开学之后,他深刻明白到了自己学习上的缺陷之处。
当时在上海中学念书的烈士子弟或者干部子弟大多来自于江西或者陕北,他们大多跟不上教学进度,上了一阵子之后就离开了,要不去参军,要不去当干部。
贺麓成正在迷茫的时候,舅舅贺敏学对他说:"现在国家建设,需要的是知识分子,要专心学习。你好好念书,不要想着去'参军',或者'参干'。"
除了要赶学习进度,贺麓成的普通话说也得不好,总是带着江西的口音,同学们嘲笑他是"土包 子"。不过几个月之后,这绰号就渐渐无人再叫了。
贺麓成在数学上有着过人的天赋,数学成绩满分,其他的科目在迅速进步,一段时间之后就跃入了班级的前三名。
图|贺敏学(后中)和夫人李立英(前右)、贺子珍(前左)
1952年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
在大学填写学生表时,贺麓成不写父母的真名,而是在父母一栏写上"早已亡故"。绝大部分的同学和老师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贺麓成每个月能够领到22元的烈属助学金,他会省下5元寄给江西乡下曾经抚养过他的贺调元夫妇。贺子珍一直说他"不忘本"。
1956年夏天,贺麓成从大学毕业,考上了留学研究生。贺敏学得到喜讯之后一直在说贺家"出状元"了。
贺麓成从上海前往北京学习俄语,为前往苏联留学做准备。可惜当时中苏关系变化,贺麓成不能再前往苏联读书。组织将他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地对地"导弹。
当时中国的导弹研制借鉴的是苏联的成果,由于中苏关系产生了变化,苏联提供给中国的导弹模型是苏联早就已经淘汰停产的。
美国和苏联这在军事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赛,中国一直是旁观者。如果仅仅靠仿制苏联的导弹,那么中国只能一直落后于强国。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在钱学森的建议之下成立的,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秘密成立,聂荣臻元帅担任院长。贺麓成就这样来到了钱学森的麾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在这段艰辛的岁月之中,贺麓成拟制的图纸资料就有数十本,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对苏联的导弹构造进行了大改造,和另一位工程师王太楚同志提出了自己的导弹控制方案。
图|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旧址
1964年,当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之时,毛泽东欣喜万分。而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侄子贺麓成也是这一项壮举的大功臣。
一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之后,人们才对贺麓成的贡献有所了解。
贺麓成的研究项目不仅仅在导弹之上,他对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导弹的研究也有所涉猎,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0年,国防部五院评定高级职称,贺麓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被评为高级职称的人,他的职称证书上印着"001号"。他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专家。
贺麓成一直坚持着姨妈和舅舅给他立下的原则,他在科学事业上的成就,来自于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沾父辈一点光。
他长期都在用贺麓成这个名字,少年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下,这个名字保住了他的性命,也让养育他的贺调元一家免受灾祸。成年之后,"毛岸成"这个名字太容易让人看出他和毛泽东的亲近关系,他坚持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不改名字,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1959年8月,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在中南海举行婚礼。
参加婚礼宾客的礼单是毛泽东和这对小夫妻一起定的,毛泽东对李敏说:"你的哥哥现在在北京,你也应该邀请他来参加的嘛!"
李敏去联系贺麓成,但贺麓成所在的单位是保密单位,想要联系他很困难。李敏打了几个电话都没有联系上。
这是贺麓成唯一一次能和伯父相见的机会,可惜他错过了。
贺麓成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上的方便去找过毛泽东,从没有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隐忍和坚强,流淌在贺子珍、贺怡这对姐妹的血液里面,也影响了贺麓成一生。
图|1970年春节在上海湖南路招待所。后排左起:李敏、贺雄(即霍小青)、贺麓成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之后。治丧委员会在拟定亲属守灵名单的时候,李敏提到了贺麓成。
当贺麓成终于见到了伯父,伯父已经紧闭双眼,这成了贺麓成人生之中的遗憾。
贺子珍因为和毛泽东的感情问题,以及几个孩子的相继夭折,精神状态一直都不好。
贺麓成来到北京之后,心中总是放心不下贺子珍,每年都会请假去上海探望贺子珍,李敏也是这样的。他们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贺子珍精神上的安慰。
毛泽东逝世之后,贺子珍的状态越来越差。
她在得知主席逝世的消息的那天几乎一夜没睡,翻来覆去问:"没听说主席有病呀,为什么突然就走掉了?"
后来情绪终于平静了,她坐在电视前看毛主席逝世的滚动新闻,看了一整天。
贺子珍的头发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变白了。
图|贺子珍在毛泽东纪念堂
1977年,贺子珍因为中风卧床不起。她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时间不多,唯一想要做的就是去北京看一看。
毛泽东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了,贺子珍还不知道北京到底是什么样。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派出一架专机,把贺子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让她住进了北京301医院。
贺麓成每周都会来看望贺子珍两次,曾经的战友们也纷纷来看望贺子珍,贺子珍的心情好了很多。
贺麓成知道贺子珍来北京,就是想要再看一眼毛泽东。
后来,李敏夫妇陪伴着贺子珍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以"战友贺子珍"的名义献上了花圈。
贺子珍久久凝望着毛泽东,她强迫自己不要哭出声,用白手绢不停擦着自己的眼泪。
在姨妈贺子珍的回忆之中,毛泽东是一个温暖而有情怀的人。贺子珍一生没有在晚辈面前说过毛泽东半句不是,最多就在抱怨自己。
贺麓成虽然投身科研,但内心深处依旧有一颗像父亲、伯伯一样忧国忧民的心,这和多年来贺子珍的教育不无关系。
1983年,民政部门要给毛泽覃发放烈士证书,中共中央组织部通过贺麓成所在的单位通知他去领取。
直到这个时候,贺麓成单位的同事们才知道他是烈士子女,毛泽东的亲侄子。有同事还开他的玩笑:"贺麓成真窝囊,有这么大的背景不用,怎么活得跟我们老百姓一样呢?"
是啊,贺麓成一家20年来一直生活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房子里连煤气都没有,他们常常因为煤炉熄火而苦恼着。即便如此,贺麓成依旧不拿自己的身世谋便利。
图|毛岸英写给舅父的信件
贺麓成很喜欢毛岸英哥哥写给表舅信中的一段话:
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毛泽东的亲属,贺麓成一辈子都在过着普通的生活,他的妻子谭晓红是一位医生,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改姓毛,以此纪念战死沙场的父亲和卫为国操劳一生的伯父。
1992年,年近花甲的贺麓成被批准退休,他心里面还有一股子闯劲,很快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重新创业。
金钱和野心,不是贺麓成的目标,他曾经三下江西,上井冈山考察,一直说:"我只想为井冈山人民做点事。"
回到永新,他为永新中学设立奖学金;从自己的积蓄之中拿出了5万元帮助永新的农民们引种黑梨,脱贫致富;他捐款给永新县城外一所没有操场、没有宿舍、没有厕所的"三无中学"……
2001年,贺麓成投资了1200万元,兴建了济南到长清220国道的路灯。本来的工期是100天,预计是在春节之前结束。在一天夜里,贺麓成想着工程的事情一直不能入眠,他突然想到,可以把竣工日期定在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这天。
往年的12月26日,他都是和家人一同去毛主席纪念堂。今天在济南以这种方式纪念这个日子,让他感觉到更有意义。
轰轰烈烈的战争岁月,他在贺调元的保护之下安然生长,百废待新的建设时期,他在贺怡和贺敏学的悉心教育之下成人成才。贺麓成的一生没有像父辈一样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但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为了新中国奉献出了所有。
图|贺麓成(左)
他看过狼烟万里,也看过星河璀璨;他失去至亲父母,也拥有人间大爱;他以亲人的身份听着伯父的故事,也以人民的身份看着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贺麓成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但他坚信,他只是亿万建设者之中,普普通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