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
江苏/溧阳 万文清
据某平台发布《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近8成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学生年级越高,家长陪写时间越长,有7%的高中生家长每天陪写超过4小时。数据显示,有3/4家庭曾因写作业“开战”。
虽然这只是一项粗略的调查,调查结论未必具有代表性。但调查结果与城市家庭的经验大体吻合,大多数城市中小学生的家长都要面临陪孩子写作业的任务,包括给孩子作业签字、检查、听写等。如今孩子写作业已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由于目前学生们所学科目及知识点比以前难度增加;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一方面是辅导,另一方面是督促检查。甚至现在很多学校都把作业通过微信等方式发给家长,需要家长签字,这变相成了家长的任务。
可是学生家长通常有各自的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是熟手,甚至专家,在学校教育上可能就是生手,是菜鸟,有家长感到力所不及,一筹莫展,是很自然的事情。一些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后作业,使得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都疲于奔命,而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没人真正追究过。
客观地说,家长辅导孩子获得各种知识本来也是家庭教育应有之义,特别是对于小学低、中年级段的孩子来说,父母能够陪同孩子学习,以及通过努力获得成绩是必须的。但是,家长的有效陪护不应该是围绕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应该着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说直白一点,家长的有效陪护是要让孩子从学习中感到快乐,感到成就,那么发现、赏识和鼓励才是有效陪护的关键词。
但是,当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带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其实就相当于充当了学校教师的助手工作,让家庭成为课堂的延伸。损害的就是孩子本来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家长引导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方面使孩子在整个学习生涯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被动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穷于应付。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事实上充当了学校教师的助手角色,那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实际上存在某种缺位,这样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就会受到忽视乃至抑制,后果之一就是中国学生普遍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于退缩,特别是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中倾向于退缩。
怎么办?其实不难,“桥归桥,路归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就和谐了。”正如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主导,那么家庭教育就应该以家长为主导。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去充分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孩子,然后与学校教师沟通,让教师也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赋和特质。家校合作的要义是沟通、配合、共识,而不是简单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成为教师的助手。家长应陪伴而不包办,帮助而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