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巷印象
刘光俊
三四十年前就曾经到过余巷,它属于我们常州市东大门的横林镇,那时候的我还是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的一名学生。那年的那个仲春时节,学校安排即将毕业分配的我们回原籍公安机关实习,于是我来到当时的武进县公安局报到后,又被进一步安排去了横林公安派出所。
第一次去余巷,是因为那里“作节”,需要增派些警力去帮助维持治安秩序。那天,余巷大街小巷商贾云集,摊位密布,游客云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刚踏上那里的街头,便被嘈杂喧嚣和比肩接踵的人流所裹挟,几乎身不由己、寸步难行。初去乍到,便受到了如此“热情”的迎候,直觉告诉我:这里经济很发达,市面也很大,并一年一度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似乎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后来还真得知,余巷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曾经是乡镇建制,后来国家取消“小乡制”时,才归并到现如今的横林镇的。
那次去余巷,因为没有刻意想去熟悉和了解些什么,因此对于那里的一切都无所用心、表现麻木,许多所见所闻过后也就忘了。以后许多年又一直远离余巷,未曾再有机会涉足,也很少得到关于那里的信息,因此记忆中的余巷便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抽象,也越来越遥远,未曾忘怀的仅仅是一个非常含糊笼统的概念:那地方很繁华、很发达,毕竟曾经是一个乡镇府的所在地哦!
前不久,我应几位文友之约,终于刻意地再次踏上了那块已经变得非常陌生的土地,因为我终于知道,那里曾经是我们常州市东门外著名的“三条巷”之一;因为我终于知道,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才人辈出,单明清两代就曾经出过6名进士(据说为全国行政村之最)、3名举人、52名庠生(秀才);因为我终于知道,在那个地域不是很大的村子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现时更出过两位共和国的副部长和一位世界级学者名人,即曾任水电部副部长的冯仲云、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冯铉、被国际生物工程学界公认为“生物力学之父”的美国三院院士冯远桢;因为我终于知道,在那个“小小”的村落里,文物保护单位竟有6处之多;并且还因为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那里在明朝以前曾经名叫“五牧十堡里”,后来又易名为“余巷”,其中是否蕴含着鲜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
因为那里有如此众多的“因为”,所以我兴冲冲地慕名前往,想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它的古老气息、像模像样地探究一下它的历史渊源、认认真真地把握一下它的文化底蕴,甚至还想在了解它的过去、领略它的现在的同时,揣测和预卜一下它的未来。
然而,也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抑或现时的余巷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天当我们在一个熟门熟路的当地朋友的引领下,熟门熟路地来到余巷村头的时候,我竟然发现它似乎并不怎么样。较之过去,它似乎已经变得十分地冷清和萧瑟:冷清得放眼望去,难得见着一个村人;萧瑟得目力所及,到处都是枯枝败叶。呵呵!这些情状完全模糊和颠覆了我关于余巷的记忆,我终于明白:余巷终究也和其它农村村落一样,年纪轻些的和有些文化的都远走高飞了,有条件的和愿意轧闹猛的都搬进城镇居住了,在此坚守的也是些思想传统、观念保守、安土重迁、喜欢清静的“遗老遗少”。
余巷的“并不怎么样”还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参观踏访中,我还发现了更多的遗憾:那块偌大的、立在一条重要公路边、为余巷宣传造势的广告牌已经多半被浓密的树枝树叶所遮挡,显然已经长期无人打理了;那条曾经热闹非凡的老街如今一片空寂,除了两排全都关门上锁的老房旧屋在形影相吊外,别无长物;坐落于老街东首的那座冯氏宗祠还算有点古色古香并不失庄严厚重,但又因为难得开门、通风不畅、阴暗潮湿,从而散发着浓重刺鼻的霉味,令人难以驻足;位于村庄南侧的冯仲云将军“故居”则寄人篱下(位于其侄儿住家后廗一楼),委实没有一点故居的色彩和味道,让人觉得很是对不住这位为国尽忠、为村彰名的伟大逝者;位于村庄西侧较远处的佛教古寺碧云寺名气很大,却也显得过于逼仄和局促,古朴味道荡然无存,现代特色又无从寻觅,能够让人多看一眼的倒是寺庙周围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河塘环绕、水天一色、芦花飞絮、鸟儿啁啾……
余巷确乎不如我记忆中的那么“美好”了,也不似我想象中的那般厚重,还是让我早早离去。在往回走的路上,我默默地寻思:“老古董”这么多、“家底”这么殷实、社会影响这么大的余巷,给人的感觉为什么是“并不怎么样”,而不是“那里很不错”?
是的,余巷给人的感觉应当是“那里很不错”的,因为它毕竟是美好和厚重的。余巷的美好其实从路边的那块宣传广告牌上就可以略见一斑:早在好多年前,它就已经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了,这块牌子得来很不容易,有了它难道还不够美好么?余巷的不够美好也许是因为前去那里欣赏它的人太少了,又或是它不懂得一白遮三丑的道理,故而未能坚持日日梳妆打扮;而越是不梳妆打扮,越是不能引人注目,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情况也许真的是这样。而余巷的厚重则是有目共睹和毋庸置疑的,试问:有多少村落能够像余巷一样贤达叠现、人才辈出?有多少村落能够像余巷一样古迹遍地、文物众多?又有多少村落能够像余巷一样,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是的,余巷毕竟是美好和厚重的,它只不过是刚被旅游大军那潮水般的脚步声惊醒,还没来得及彻底抖落那一身承载了许多年的历史尘埃罢了。这么说来,我是否有点心急了?也是,如果我们过于心急并执意用一个成熟旅游景区的标准来观照和要求余巷,那就只能是自我添堵了。
那天离开余巷时,我又刻意地回望了一眼那房那屋、那树那路、那花那草……理智又再一次提醒和告诉我说:那地方真的很好!那地方就像是一个集丰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地的富矿,正等待着睿智的人们用睿智的眼光去睿智地关注和探究,也正等待着有开创性的人们用开创性的思维和开创性的方法去开创性地发掘和开采。那地方还像是一块价值连城的浑金璞玉,同样在等待着思想深邃、理念先进、见解独到、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们去认认真真地解剖和雕琢。我们可以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必将是一个更加美好和具有厚重感的新余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