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我说苏东坡【二】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5-26 13:23:16
265 1 2


微信图片_20230513182513.bmp

我说苏东坡

       陈 平

【二】

唐  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王泽布人和,精心动灵祇,君臣日同德,祯瑞方潜施。”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归绪“人和”之意,即人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而一个人很受大家的欢迎,周围的朋友很多,大家都很喜欢他,乃谓”人缘“也。久之,便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共识;自古众多先贤学者认为 ,“文化”的定义不是高学历,不是古代诗文,不是非物质遗产,也不是历史故事,更不等于品德,而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其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因为从根源上说,我们遥远的祖先不管是择水而居还是狩猎为生,最开始都只是为了生活,但当生活稳定成习惯,也就变成了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人们会逐渐处置自己与天地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那就出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有了主心骨。历史发展到今天,什么是中国文化,答案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这个东西,就是集体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譬如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像他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林语堂先生的话,有些许朦胧的夸赞,因为对于苏东坡来说,一切夸赞都像他人生中的云烟一般渺小。”这就是集体人格的体现。

不过”人和“与”人缘“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区别的,而苏东坡这个人,好像天生就具备这两种特质的统一;譬如他的幼姊{小姐姐}叫八娘,长苏东坡一岁,后嫁于他的母兄,就是舅舅程浚的长子程之才,因舅家关系复杂,公婆不睦等因素,导致八娘早卒,父亲苏洵对此非常不满,专门书文著述心中的不平。苏洵在苏八娘死后八年写的《自尤〈并序〉》中不无痛苦地自责自己当初把女儿嫁给了“州里之大盗”;(苏洵《苏氏族谱亭记》),苏洵《嘉佑集笺注》佚诗《自尤》并叙云:“盖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儿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适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并陈述了苏八娘之死的前前后后。《自尤》诗云:乡人皆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无欢欣。当时民间重视与娘家联姻,以求亲上加亲,苏洵虽不想答应苏八娘两位舅舅的提亲,但民风如此便应允了婚事。可苏八娘婚后的生活一直忧郁不已,经常受到夫家的指责。十七岁生一子,以致身染重病,而程家根本不予诊治,苏洵夫妇只好把苏八娘接回家治疗,病情渐有好转,而夫家却以“不归觐”夺走苏八娘身边的小孩,以致苏八娘旧病复发,三日便亡。从此以后,苏程两家便绝交了。

事实上苏八娘的婚姻生活是悲惨的,而世间流传的苏小妹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有可能是因为对苏八娘的同情吧。苏氏因此与程氏家族数十年没有来往。

苏轼与姊八娘仅差一岁,同乳于任采莲,幼时玩伴,感情极佳。八娘被程家虐待病亡时,苏轼已十七岁,对此事件必然感同身受。依记载,程之才在仁宗嘉佑年间中进士,苏轼和程之才虽同朝为官,却不相往来。尤其是苏东坡后属旧党,程之才属新党。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因此,当新党挦扯苏东坡过失时,程之才曾诬陷他贩私盐等事。虽然这些事子虚乌有,可是两人的缩怨就此更筹一等,并且苏轼贬谪惠州后,朝官竟然特派程之才至广州,掌管广南东路相关事宜,目的是在牵制苏东坡的言行举止,然而,心胸开阔的苏东坡,感怀母亲是程之才的姑妈兼岳母,而且此时程之才的年纪已经老大,因此与之重修旧好,从而感化程之才的良心发现,从而再恢复苏、程两家的亲情。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友情,得以对惠州地方有所建树。四十二年的恩怨从此弥平,这就叫“人和”。

可见这“人和”的内涵,在苏东坡身上体现地何等笃厚豁达。关于他的人缘,只要用他自己对自己评价就能概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本人高高在上时可以陪同玉皇大帝,第入尘埃时也可陪伴收容贫民之处的乞丐。在本人眼中,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全是好人,人缘还会差?

 《青神县志景观名胜》载:“游学中岩书院,潭中有鱼潜隐其间,游人一旦拍掌,群鱼便应声而出,善体人意。“苏东坡在中岩书院从学于名儒王方,因恋此潭光水色,常至潭观景,拍掌唤鱼,并建议恩师为潭命名,王方是盛会县内名流,相约头笺荐名,均不中意。独苏轼笺荐《唤鱼池》三字,刻于岩壁之上,并将爱女王弗(芳龄 16 岁)许配苏轼【19 岁)为妻。“

这是在苏东坡18岁时,父亲苏洵请好友,进士王方收他为学生,按照眉山习俗,男子16岁就应娶妻成家,而一直在学习中的苏东坡没当回事。事也很巧,贤儒王方授课的古中岩书院旁,有一个犹如一湾碧潭的池塘,潭水清澈见底。每当春天来临,书院的学子们总喜欢来此踏春赏玩。潭水两旁蒹葭丛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摇曳生姿。春风一吹,红了桃花,绿了杨柳,散了云堆,醒了青蛙,招徕燕子,可谓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动静相宜,令人无不神往。更令人讶异地是,只要行人拍手,就能唤来锦鲤戏水。如此好景当配好名,王方遂召集眉山青年才俊前来为这池塘取名,也顺道为爱女择一良偶。

消息传出,应试才俊踊跃个个才思敏捷,妙语连翩,有人取名为“戏鱼池”,有人说“藏鱼池”更好,还有人曰“跳鱼池”极佳,然而没有一个如王先生意的。他只是把目光聚集在了一个身长八尺有余、形态自若的书生苏轼身上,书生明白老师意图,举手作揖,将所取名字献给先生。一看苏轼写的是“唤鱼池”三字,众人纷纷夸赞,这时王方女儿王弗的丫环送来了小姐刚写的纸条,打开一看竟然也是“唤鱼池”三个字,才子佳人不约而同,心心相印共同为这个奇妙的池塘定了名。

王方后来主动请人说媒将女儿王弗嫁给了苏轼。1055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史称“唤鱼姻缘”成为千古佳话,说明他的“人缘”了得。当然古代人的男女婚姻多数由父母作主,极少是有缘份所定,而苏东坡与王弗的结合,却大有缘份所致,事实上唤鱼姻缘”除了人缘的储存外,更要有冥冥之中的情缘注定,其高深莫测的内涵比常人复杂百倍。

苏东坡一生娶两妻,有数妾,妾室中唯有朝云成为他一生知己,忠敬若一。巧合的是,这三位女子都姓王,只是与他相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尤其是他的第一位妻子,是他心中永恒绽放的“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敏而静,慧而谦”就是他给她最好的颂赞。她不仅是他生活的伴侣,还是他人生的守护神,是他的侍读,他的玩伴,他的知己,他的谋参,他的贤内助。他们郎情妾意,一眼刹那就笃定今生来世。“唤鱼联姻”成为千古爱情佳话。婚后更是琴瑟和鸣,伉俪情深,相濡以沫。

苏东坡是读书人,常耕读至深夜,而王弗也不肯早早睡去,在旁研磨聆听,红袖添香,形影不离。起初,苏东坡不知王弗通晓诗文,每当苏轼读书忘记书上内容时,她却总能在旁提醒,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让他很是惊讶。毕竟那个时代人们对女子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无才便是德”的桎梏之中。他问她是否学过诗词,她只娇羞地说巧合而已。

苏东坡不信,就从其他书本上摘取知识考问她,然而,她又总能回答上一二。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弗是位知书达理、博闻强识、才情不输自己的女子。本以为两人能相敬如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体弱多病的王弗还是未能躲过此劫,香消玉殒于公元1066年,留下不足6岁的长子苏迈,从此阴阳两隔。他将对结发妻子王弗的浓浓爱意,付于一阙悼亡词中,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并在其墓冢旁种下了三万棵松,以寄托自己的绵绵思念,恋恋情深。



收 藏
点 赞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陈鹤芳
发送

1条评论

  • 东坡小姐姐八娘和舅舅儿子是近亲结婚。
    2023-05-26 13:52:40 0回复
    0
  • 17653
    积分
  • 3297
    博文
  • 4829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08009317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