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征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开始啦!

博揽群英 最后编辑于 2021-01-18 15:51:39
33133 4 1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乡愁亲情、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乡愁。

无论是准备或正在踏上归乡之路的,还是坚守一线岗位的您,都可通过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或通过对过往春节的回顾,包括与父母亲人跨越时空的线上团聚等,记录民俗风情的变迁,书写和过年有关的亲情、友情、爱情、家风、家训等温情故事,展示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根脉、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激发我们为更加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即日起,中国常州网联合多家媒体共同开展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21330日。

参与方式:

1.可扫码发表,标题请注“过年”

微信图片_20210113115327.jpg

2.参赛作品可发送至邮箱a82000682@163.com标题请注“过年”,并注明作者及联系方式。

作品要求:

1.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

2.内容真实,主题鲜明。征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图文稿字数适当,1000字以内为宜,鼓励配发相关图片以丰富内容。

3.作品须为作者原创、首发,投稿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4.投稿即视为授权,所有作品知识产权属于原作者,主办方享有对作品进行展示、结集出版及其他非商业性推广、宣传、展览、复制等权利。

优秀作品将纳入“春节”专题,并选推至江苏及全国学习平台,有机会入选优秀作品集、获得文创纪念品等。


收 藏
点 赞
分 享
表态的人
  • 双桂女
  • 泉水涓涓
  • 竹青
  • 布一晨嫣
  • 雪峰123
  • 八月小龙
  • wuyaoshun
  • 林捷欢欢
  • tjm.czly
  • 小知了
  • 张秋生
  • 程晴
发送

4条评论

  •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有讲究的过年贴“福”

    常州人过年,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红纸上写个大大的“福”或写“五福临门”字,贴在大门或门楣上,俗称“迎春接福”。这“迎春接福”,隐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 “福”文化的丰富民俗元素内涵,它是中华儿女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渴望美好幸福、向往完美理想的情愫。
    最早记述过年贴“福”字是宋代钱塘(今杭州)人吴自牧的《梦粱录》,有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记述中说的“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
    民间也有贴“福”字来历的古老传说。相传,西周时期的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即姜太公)在封神时,他的老婆姬氏(也有说是马氏)也来讨封。姜子牙很不高兴,心想自家人怎么能来讨封呢?而且这姬氏生来嫌贫爱富,姜子牙就生气地把她封为“穷神”,并警告她不得到有“福”人家的家里去。封姬氏为“穷神”的这天正好是旧岁除夕,百姓们得知此事后,纷纷在自家的门窗上贴“福”字,以示驱赶“穷神”。从此,贴“福”字便成为民间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延续至今。
    后来,有人把“福”归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过年贴“福”,就是寓意人们对这“五福”的向往和追求。 
    常州地方民俗,对贴“福”有很多讲究。首先是“福”字有“正福”、“倒福”和小字“福”的区分,不同的“福”字,贴的地方也是不尽相同的。“正福”一个人家只能贴一个,贴在大门上。大门是一个人家庄重和恭敬的地方,贴的“福”字应端正大方,有“迎福”、“纳福”、“出门见福”和“五福临门”的意思。俗信,如果把“福”倒贴在大门上,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将“福”弄倒了,“福”怎么能“到”呢?“倒福”一个人家也只能贴一个,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福进厅堂”,如果多贴了,会被称为“重蹈覆辙”,是不吉利的。小字“福”,一般倒贴在家中的各个地方,灶间屋、储藏室、茅房、牲口棚等地方,窗户、庭柱、橱柜、箱子、水缸等处都可以贴,有“福气、运气无处不到”的意思。另外,贴“福”字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要在除夕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山之前,张贴的顺序是从外向里贴,先要贴“正福”,再贴 “倒福”。
      过年贴“福”字还有“两个不贴”的说法:一个不贴是祖辈(一般是父亲、祖父、曾祖三辈之内)的名字(含名、字、号)中有“福”字的人家不能贴,要避讳,以示对祖辈、长辈的尊敬,只贴“禄”字。“禄”与“福”在过去的含意是一样的,都是指福气、福运,而且古音“谷”与“禄”同韵同义,有钱财、钱粮的含意。贴“禄”字也是希望得到福气和财运;还有一个不贴是当年家中有长辈去世的,不能贴“福”字,俗称“不见红”,以示守孝,表示对逝世者的尊重。
    2021-01-25 11:58:55 0回复
    0
  • 拜年“囧事”
    涂俊明
    儿时,祖国刚刚从旧时代废墟上竖立起来,物质匮乏是那时候老百姓生活中的“基础”印象。就说新年的年事活动中的拜年,我们就必须恪守着阿娘立下的规矩,用现在流行语谓之“纪律”。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和同辈的娃,就要开开心心地踏上拜年之路了。这期间,阿娘给我这个排行“老大”的伢立下了几条,不准逾越,更不得“犯规”,而那些“规矩”倒像成了顽童们拜年里的“尴尬事”,回想起那些“囧事”来,岂不正是过往时代印记里一串串音符吗?我就说来大伙儿听听——
    “压岁钱是要如数上交的”!既不舍,又无奈
    到亲戚长辈那里,尊称呼喊道安康,一阵“新年好”“身体健康”问候语之后,长辈便会赞许一番,然后拿上一块或方或长红纸包裹的雪片糕,夹层里塞着三毛、五毛不等的压岁钱,这些便是我拜年的收获。然而,这糕点与压岁钱是不能自作主张地开启享用的,要原封不动地装入口袋,回家如实如数“上交”阿娘。
    “压岁钱是要如数上交的!”娘说的理由直率而简单:“你要记好哪家给的糕和钱,娘要还人情的。放乱了,弄错了户头,娘还错了人情,多了不要紧,少了人家要说娘小气,没了礼尚往来的做人规矩,就会被人瞧不起!”
    有一次,我在外婆家拜年,村子大,我“呼呼啦啦”地跑了一气,全装在口袋里,“交账”时,因为说不清户头,“这么不长记性?年后娘要给你算账”险些遭阿娘责罚。
    看着这些糕和压岁钱,每到晚上就被“上交”掏空,心里不是滋味,也曾私下里“瞒报”过几笔三五毛远房亲戚的“巨款”,总被“破案”,无奈“退赃”,还得扣上一顶“不守规矩”的帽子,真是尴尬透了的事情!
    “重头菜只是‘看看的’”!心里馋,干瞪眼
    就要上路访亲拜年了,阿娘再一遍地问我们,去了亲戚家吃饭该咋样?
    “吃饭看座,大人不上席,小孩不坐凳;大人没动筷,小孩不先动;吃相得好,不准吧唧嘴;吃饭看菜,重头菜红烧肉、红烧鱼、肉圆子、禾氽子(红烧整鸡蛋)、蛋饺扎肝是‘看看的’,只许看,不许吃……”我麻溜滴应答着,恨不得早点离开阿娘,开溜!心里说着:“再怎么着,也比家里天天的老腌菜、萝卜干、青菜叶‘老三样’好吃的多!”
    因为阿娘的内控严格,再加外界大势所趋,在这方面我倒还没有越界犯规过。即便有时东家客气,小心翼翼的夹着放进我的碗里,咱也不敢动嘴。一则咱受训戒律多了,不敢吃;二则,说不准是他们考考我,心里没底;三则,我的念头早被对席上娘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看着,她那眼神里面是吃还是不让吃,明摆着。
    “算了,别讨没趣”心里想吃,嘴里真馋,我还是快捷地夹着大菜,恭恭敬敬地放进公共菜盆里。
    “嗯,开年了,这伢又大了一岁,真懂事,多聪明!”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此时此刻的神情实在是尴尬透啦!心说“我才不稀罕你们格老称赞,给吃块鱼肉解馋才叫真好!”
    “见了长辈必须站直说话”!受拘束,不自在
    阿娘平常就管教咱,尊重人先从站立着,面对面说话开始。
    新年伊始,是新一年度开头,她就立下“见了长辈必须站直说话”的规矩。拜年过程中,村里村外见着了长辈,不许一边称呼,一边走路;一边搭讪,一边作别,哪怕是平时最讨厌的人,也不得造次。
    阿娘的规矩就是:站住脚步、立好身子、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地喊出称呼。喊人一声倒没什么,却是要毕恭毕敬的,倒好像是军营规矩那一般,常常因为几位长者一起在场,我只能这边“立正”——喊人,那边“挺胸”——称呼,直弄得撒野惯了的我手忙脚乱,尴尬多多。
    “伢啊,世上谁不会有点闪失?得有人原谅你是不是?需要别人理解你懂不懂?新年新岁见面恭敬点,尊敬人,敬重长辈不能随便应付”娘的话至今仍然在儿的行为规范里“指导”着!
    “大要有大的样子”!带头哥,好难当
    兄弟、兄妹几个在一起活动,外出拜大年走亲戚,作为兄长的我,要承担着“带好头、说好话、做好事”的责任。
    弟弟、妹妹之错,似乎就该是哥哥的“罪过”,那是“老大的头没带好”。就是因为在拜年活动里的弟弟妹妹那些不经意“差错”,几乎每年都要让父母折扣我表现的“印象分”。这期间,轻者受到批评教训,重则要挨点皮肉之苦。
    一次去亲戚家拜年时,弟弟的棉鞋粘泥湿透了,就被阿娘狠狠呵斥了一通“怎样当哥哥的?你是怎么领的路?没照顾好弟弟,要你干什么?”弟弟、妹妹们只要一有什么小“纰漏”,几乎全是我的“尴尬事”。
    “大要有大的样子,犯错是要挨打受罚的!”这条戒律贯穿在我后来宽泛而漫长的人生线路里。
    身出大户人家的阿娘,就她那老家庭里这样那样的规矩讲究太麻烦了!我是她的长子,时常会有点儿受够了的感觉,又拿她没法子,常常被娘处置得晕头转向的。长大后的生活与工作里,至今还留存她老人家“纪律”的影子。
    诚然,尽管阿娘立下的规矩法则这么多,“纪律”“规矩”近乎苛刻,需要恪守家规,甚至经常尴尬不断,“囧事”连连,可我们还是期盼着过大年。因为,过年就拜年,我们又有新衣穿,有新鞋扎,有比平常好吃很多的食品,更有那些被“分成”的压岁钱花,又能够与家庭、村里以外的亲戚家同伴嬉戏玩耍……
    拜年“囧事”,童稚时光,童年童趣,童事童乐:拜年快乐!过年好啊!
    2021-01-16 16:54:26 0回复
    0
  • 大家来参加
    2021-01-16 16:51:41 0回复
    0
  • 很好的命题,积极参加!
    2021-01-15 20:19:50 0回复
    0
  • 14806
    积分
  • 383
    博文
  • 424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08009317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